“怕得不到爱”更难进入关系!心理师:不断确认就永远不安全


恋爱,爱情,男女朋友,交往,表白(图/记者林世文摄)

▲带有“我得不到想要的爱”恐惧的人,更难投入一段关系。(图/记者林世文摄)

▼正文:周慕姿
摘自/宝瓶文化《亲密恐惧:为什么我们无法好好爱人,好好被爱?》

带有“我得不到想要的爱”恐惧的人,在恋情、人际关系中会有一个特征,就是时常会担心自己不被喜欢/不够被爱,或是认定自己一定不会被喜欢/不被爱。

当我们带着这样的恐惧,会时常感到孤单、不被爱、不被重视,也会常觉得没有人在乎我、关心我,自己的存在似乎没有价值。

[广告]请继续往下阅读…

var ts = Math.random();
document.write(”);

但如果有机会得到一份爱与关注,带有这种亲密恐惧的人,可能会不容易相信那份爱的真实与稳定性。有些人会反复地检视、询问伴侣,用以确认对方爱的程度;有些人甚至会不时提出一些“考题”、“测验”,用以随时“确定”自己的伴侣是可以回应自己、重视自己的。

一旦对方做不到自己标准时,内心的那种:“你看吧,我就说没有人爱我、关心我”的感受就会升起。

也就是说,带着“得不到想要的爱”的恐惧时,我们内心最重要的需求,就是希望“对方随时都要觉得我是重要的”,因此我要一直确认,对方的爱一直在,目光也一直放在我身上。

戴着这种随时在检视“对方的爱还在不在、是不是永远都最重视我”的眼镜来经营亲密关系,必然难以显露真实自己的感受与需求,也无法真正投入一段关系。

因为,我必须要确认这段关系符合这个标准、安全无虞,我才会投入。但在我的标准中,永远没有安全无虞的一天。带着这样的心情,不论是伴侣或是自己,对这段感情都是战战兢兢,对两边都是一种考验与折磨。

童年的影响

带有“我永远得不到想要的爱”恐惧的人,童年多半经验过“我的感受、需求被忽略,不被重视”;更严格地说,那就是“父母都在,但也都不在”,那是一种很深的“被剥夺感”,一种很深的匮乏感。

父母可能是一个好的物质照顾者,可以提供生活所需,也会建立很严格的规矩,但父母在情感上可能是冷漠的,正向情绪回应极少,在与父母的互动中,感受不到爱的交流,也感受不到父母真正的情感与自我。

孩子就像在荒漠上的旅者,找不到一滴水,感受不到一点爱。

“爱的匮乏感”与“被剥夺感”

对孩子来说,就会在与父母的互动里,只知道父母要自己做什么,却不知道父母到底是不是真的爱我与在乎我,因为从父母的情绪反应中,根本判断不出来。

但父母的行动看起来是在乎的,因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外在照顾与庇护,所以有时孩子必须要说服自己:“他们是爱我的。”

但却不知道哪里出了错,内在的自己知道,有东西不对劲。那种“爱的匮乏感”、“被剥夺感”是存在的,我知道这样对我是“不够的”,但我从来没有“够过”,所以我也不知道,怎样叫“够”。
因此,孩子没办法建立内心“知道自己被爱”的标准,“我感觉有事情不对劲,但我说不出来,其他人也告诉我,是我想太多”。

于是,孩子怀抱着内心的空虚,心中就像是有个爱的黑洞般,深不见底;他们对爱感到饥渴,会想要找到可以解决的方法,因此,长大后可能会不停地投入恋爱,换一个又一个的伴侣;或是在感情中极度牺牲,但却又害怕对方随时会不爱自己。

于是,他们需要出着一个又一个的考题,确认身边的伴侣“够爱我”,但对于伴侣的表现,时常会觉得不满意或不够被重视。他们内心有一个极为理想的状态,认为如果伴侣爱他们,应该要做得到这个状态。

但这个状态,某方面可以说是自己在过往经验中,因为极度缺乏被爱的经验,因此在内心为自己想像的、安慰自己的理想状态,内心或许有个声音跟自己说:“如果别人爱我,应该是要长这个样子。”

如果经验过足够被爱的孩子,其实会在与父母的互动中,了解到父母有时候会有其困难,“只是当我需要的时候,也许不是即时,但他们都在,都会有回应”。

所以孩子不用因为父母暂时没有回应、暂时没办法注意自己,而觉得山崩地裂,“天地化为零”。
但对于没有经验过稳定、足够的爱的孩子,没有机会经验到什么叫做“稳定、会有回应”的爱,因此没有办法判断,对方的这个走掉、没有回应,是暂时的,还是永久的?

因为对这些孩子来说,曾经历过,那种对重要他人极为失望的感觉,“自己一点都不重要、没有价值”的感觉,太让人痛苦。

必须要用很大的情绪去指责对方⋯⋯所以,带着这样的恐惧与伤痕的孩子,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可以相信,重要他人的不回应,或是离开,可能只是暂时,而其实他们会回来。所以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,每一次,在关系中经验到这种感受,都极为崩溃。

“我必须要用很大的情绪去指责你、去反映这种危机状态”;或是,“我需要冷漠地自我保护,让自己内心减少对你的依赖,甚至离开,这样我才不会受伤。”这或许就是这些孩子们的心情。

更甚者,带着这样亲密恐惧的人们,可能根本不想投入关系,只愿意投入工作、物质依赖等这些可靠的东西,因为“虽然它让我上瘾,却是安全的,不会让我失望的”。

▲▼女孩,阴影,侵害,性Q,害怕,恐惧,黑暗,孤独,孤单。(图/视觉内地)

▲带着这样亲密恐惧的人们,可能根本不想投入关系。(图/视觉内地)

而我们也会发现,在这些早期重要关系所形成的“亲密恐惧”,随着每个人的性格与经验、能力的不同,会再形成各种为了因应亲密恐惧而形成的内在信念与生存策略,让我们知道怎么活下去。

而这些恐惧、信念与策略,就可能成为我们重复的爱情脚本,阻碍我们与他人的亲密关系。

或许,我们可能不停地用防卫、用伤害自己或对方的生存策略来安抚自己的恐惧;因为,在不安与挫折的时候,我们没有经验到被安抚、被保护与照顾的经验,不知道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得到安全感。

所以,我们会执着那些让我们受伤的方式,虽然痛苦,却是当时唯一的选择,唯一的浮木。这真的是很辛苦的事,而为了活着,我们都很努力。

暂时无法改变时,不要责怪自己

我也想真心邀请大家,这本书,希望带着大家慢慢发现自己的亲密恐惧,了解这些恐惧如何形成了我们的内在信念与爱情脚本。

若我们觉察到这些,但暂时无法改变时,不要责怪自己,因为毕竟,为了在过往那些创伤的环境中活下来,我们都很努力,而这些方法,是努力的证明。

谢谢它,然后,送走它。让我们的人生能够跳开内在的恐惧、脚本与标签,了解自己的需要,真实认识自己与他人,好好的感受关系与亲密,并且做出我们更想要的选择。

★本文摘自宝瓶文化出版《亲密恐惧:为什么我们无法好好爱人,好好被爱?》,作者周慕姿,谘商心理师,曾出版《情绪勒索》狂销超过15万册。《亲密恐惧》爬梳人生的坎如何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,成为关系中的另一个坎。期盼读者们能借由本书,开启亲密关系里不同于以往的崭新选择,而不是一再重蹈覆辙、一再悔恨心伤,让我们都能在亲密关系里拥有爱与归属,也能好好爱人,好好被爱。

   免责声明    本站部分内容《图·文》来源于国际互联网,仅供参考,不代表本站立场!

本站尊重知识产权,版权归原创所有,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,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,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、版权问题时,烦请与我们联系,微信号:863274087,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