责怪伴侣“都是你不相信我!” 制造假讯息是为了“控制另一半”


▲▼情侣吵架,夫妻吵架。(图/CFP)

▲夫妻或伴侣吵架时,若有一方刻意制造“虚假资讯”,往往会引发对方认知失调。(图/CFP)

▼正文:罗伯特‧纽伯格(Robert Neuburger)
摘自/宝瓶出版《
有毒的话语:亲密关系里的话语控制

一对夫妻经由他们的女儿联系到我。夫妻两人都来了。女方六十岁,男方六十四岁,两个人长相都不错,体态年轻。男方说出他们之间的问题:由于女方频繁出轨,他们的婚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。两人之间的冲突非常激烈,他们的孩子不得不把他们分别接回自己家住。

女方住在其中一个女儿家里,男方住在另一个女儿家里。这对夫妻有四个孩子:最大的那个住在市区,离婚了,是两个小孩的父亲;老二,就是把母亲接回家住的那个,三十七岁。那个时候,她还在闹离婚;老三,三十五岁,单身;老四,就是把父亲接回家住的那个,三十二岁,是两个孩子的妈妈,正在打离婚官司。

[广告]请继续往下阅读…

var ts = Math.random();
document.write(”);

这对老夫妻中的男方现在已经退休了。他当过工程师,经历了公司重组、集体裁员,后来就不当工程师了。他选择继续读书深造,完成学业后,当了老师。女方只是偶尔出去工作。为了方便男方工作,这对夫妻带着孩子们,搬了好几次家。现在,夫妻两人在男方的故乡定居。

男方经常忧郁,前后四次住进了精神病院。医生说他有嫉妒妄想症(dlires de jalousie),需要服用安定类药物来进行治疗。这四次的情形似乎是重复的:男方认为自己找到了女方出轨的证据,而女方则极力否认,将男方的猜疑归咎为忧郁症。(在谘商过程中,妻子说她丈夫有一次在动手术前拒打麻醉,说明他的状况有多严重。)

然而,剧情的发展出现了转折。

来谘商之前,姑妈提醒小女儿说,她的父母可能会发生激烈的争吵。为了控制局面,小女儿决定跟着父母一起来谘商。来的时候,她是站在她妈妈那边的,她也认为父亲有病态的嫉妒和忧郁症,应该早点接受治疗。结果,她发现父亲的猜疑才是有事实依据的!

真相的揭露源于几封“匿名”信的出现。这些信是她母亲写给她情人的老婆的。她母亲的情人在跟她父亲对质的时候,不仅承认了出轨一事,还叫她父亲管好自己的老婆⋯⋯

这几封信,如同晴天霹雳一般击中了这个家庭。知道真相后,每个人都不得不重新思考过往的种种。女儿们很怕父亲会杀掉母亲。神奇的是,这对夫妻很快就和好了,因为看着被子女责备的妻子,丈夫产生了怜悯之心!

为什么她要向丈夫传递虚假资讯?

我询问女方这么做的原因,想知道为什么她要向自己的丈夫传递虚假资讯。

她的回答相当惊人:“我说的是实话呀,我这么做,是为了这个家的安宁!”

这个案例说明了一个重要的点。是什么让秘密变成了致命的毒药?我的猜想是,在某个时刻,秘密的某些蛛丝马迹可能会被人察觉,也就是说,尽管有所察觉,但是证据并不确凿。

而控制者为了抹去那些可见的痕迹,防止秘密被暴露,就会对可能发现秘密的人进行控制。简而言之,当有人为了保守秘密而制造虚假资讯,使他人产生罪恶感时,秘密便成了致命的毒药。

虚假资讯不是说谎,而是更微妙地作用于对方的认知系统,影响对方的感知机制。你所看见的,你肯定没有看见;你所听见的,你肯定没有听见;你所想的,你肯定没有想到。

虚假资讯是非常有害的。它将受害者置于一种焦虑的境地:当我的伴侣对我说是我搞错了,我应该相信我自己的感知,还是应该相信他呢?这个问题很关键,因为不管是哪一种回答,都会造成一定的后果。

如果我选择相信自己的感知,我们的婚姻就处于危险之中:让我跟一个欺骗我的人在一起,太难了。如果我选择相信伴侣,我就会有一个问题,虽然不知道该如何表达,但我能切实地感觉到我的体验和别人强加给我的“现实”,是相互矛盾的。

就这样,暴露在虚假资讯中的人,总是摇摆于两个状态之间:相信自己?还是相信对方?如此一来,虚假资讯的受害者就会出现心理问题。如果这个情况持续下去,出现忧郁症状,也是不足为奇的。

“虚假资讯”利用了人类的认知不足从孩童时期开始,人类就倾向于在得到别人的确认之后,再去相信自己的感知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他会向周围的人提问,因为他认为周围的人知道问题的答案,这也是成长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步:孩子需要依靠外部世界,特别是他身边的成年人,来确认自己的答案。

这个过程可以帮助他相信自己,相信他自己的感知。认知的建立,必须经历这一步。但是,建立认知这一过程,永远是现在进行式。

接下来要说的与上述内容紧密相关。当碰到需要信任自己的情况时,成长经历不同,成年后的反应,也会有所不同。

一个孩子如果很早就受到虚假资讯的毒害,那么,将来他很可能会出现认知不足,更容易成为虚假资讯的受害者。更糟糕的是,他以后可能出现心理问题。

从朋友的眼神,她意识到自己被打了

成年人也需要别人来确认自己的感知。一个年轻的女人告诉我,她的丈夫打她,但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是不正常的,因为她周围所有的人,包括她自己的家人,都对她身上的伤痕视而不见。

直到有一天,他们夫妇跟她的一些朋友入住了同一家饭店,她的丈夫在饭店房间里打她,把房门也打开了。就这样,她的一个朋友听到了她的叫声。从朋友的眼神里,她才终于意识到自己被打了。

人类认知不足并不是虚假资讯的唯一要素。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,那就是亲密关系是二元的、封闭的,没有第三方的存在。

经典剧情如下:假设男方出轨了,一系列出轨的迹象都摆在女方面前,其中最常见的是他频繁跟一个她不认识的陌生号码联络。更明显一点,他手机里未删除的暧昧短信。以工作为由,推掉约会,新的排程,需要他每周周末出差等等(网络和手机是这类资讯的集中点)。

面对女方的推测,男方摆出一副正经八百的样子,坚决否认,还一脸震惊地反击说,他没想到妻子居然会这么想,他只是想让他们的小家庭过得好一点,为此,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⋯⋯

有时候,男方可能也会说,因为他要肩负的责任变多了,所以会身体疲惫、会情绪低落。但是,有一点是不变的:他说最让他难受的是,妻子含沙射影的话语和这种猜疑的气氛⋯⋯

在亲密关系中,如果对方很坚定地说出一些话,我们上哪儿去找一个第三方来帮忙确认能不能相信这些话、能不能相信这个人呢?结局只能是女方虽然困惑不已,却还是连连向男方道歉。

她应该冒着失去丈夫对她的感情的风险,相信自己的感知?还是应该埋葬自己的猜疑,怀疑自己的感知?

推卸责任,也属于虚假资讯

再举一个例子。丈夫坚持说自己已经戒酒了,然而,透过将厨房和客厅隔开的毛玻璃,妻子看到丈夫把酒瓶放入嘴里,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。

尽管如此,丈夫还不松口,说自己已经不喝酒了。丈夫的否认让妻子很混乱、很不舒服,她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相信丈夫,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丈夫酗酒的老毛病。

推卸责任,这是很常见的一种控制手段,也属于虚假资讯。

宝拉跟丈夫抱怨说,丈夫跟前妻所生的女儿对她的态度有问题。这个孩子既不尊重她本人,也不尊重她的私人空间。问也不问一声,就取用她的东西,拿她的化妆品。

而丈夫却说,相比起来,她跟他告状,才是个大问题。“如果你不跟我说这件事,那也就不会有这些问题了⋯⋯”

事实上,没有第三方的确认,相信自己,也就是说相信自己的感知,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相对原理能更好地解释这个现象。

根据科学家海因兹‧冯‧福尔斯特的理论,相对原理指的是某个因素,只有当它被至少两个在同一条件下、面临同一境遇的人所承认时,它才是存在的。

“根据相对原理,一个因素如果被两个孤立的观察者单独所见,那么,它是无法被接受的。”海因兹‧冯‧福尔斯特继续解释,因此,“一个地球人和一个金星人如果各自单独说自己的星球是宇宙的中心,那么,他们的话可能听起来是可信的,但是,如果有一天他们两人碰面了,那么,他们两个人之前说的话都会变成不可信的。”

当有人违背这个原理的时候,沟通陷阱便出现了:说的人,不要求对方站在同一观察角度,对事实进行判断,而是要求对方相信他说的话,并放弃自己的判断,也就是要求对方相信他,承认他就是世界的中心,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⋯⋯

信任这个因素经常出现在伴侣的对话当中:“信任我”,“相信我”,“为什么你不信任我?”或者以其变体出现:“我没法继续维持一段没有信任的感情!”

我们很清楚,“信任”使控制者能够避开相对原理,从而传递“虚假资讯”。

★本文摘自宝瓶文化出版《有毒的话语:亲密关系里的话语控制》,作者罗伯特‧纽伯格(Robert Neuburger),法国精神分析学家、夫妻和家庭治疗师。话语控制是一种语言陷阱、精神暴力。而亲密关系里的信任与封闭性,正是话语控制的温床。作者以清晰的思维与视野,深刻提醒我们在亲密关系里的巨大盲点。

   免责声明    本站部分内容《图·文》来源于国际互联网,仅供参考,不代表本站立场!

本站尊重知识产权,版权归原创所有,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,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,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、版权问题时,烦请与我们联系,微信号:863274087,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