恐惧“我不够好”塑造假人设!心理师点“拖延症”跟完美主义有关


▲99天失恋日记。(图/CFP)

▲带着“我不够好”的恐惧,可能会制造制造“假人设”。(图/CFP)

▼正文:周慕姿
摘自/宝瓶文化《亲密恐惧:为什么我们无法好好爱人,好好被爱?》

当我带着被遗弃的恐惧,我会担心,自己的缺点、弱点,都有可能成为被遗弃的理由;那种“脆弱感”,又更容易引发自己的被遗弃的恐惧,形成恶性循环。

因此,这会让我在关系中,时常选择不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与想法,借由这样的隐藏,可以藏起我的脆弱不安,也避免被遗弃的可能。

[广告]请继续往下阅读…

var ts = Math.random();
document.write(”);

当然,当我带有这种“不够好”的恐惧,我也会让自己避免依赖别人。因为依赖就会产生习惯与脆弱,而“我不够好”的恐惧,会让我们避开一切让自己变得脆弱的可能性。

例如,我可能会让自己变成一个无懈可击的人,我不会让自己被别人看出弱点、看出自己脆弱的感受、看出我真实的想法。

“说自己”这件事,就代表我必须冒着不被接纳、不被喜欢,或是被挑毛病、被拒绝的风险,因此,我可能会有一个很坚实的“面具”,也可以说是盔甲,这个面具可以保护我,不会因为我不够好的部分被揭穿,而受到伤害。

严格来说,也就是我帮自己“设定了一个角色”,“它”就像是我理想的自我,或者说,是我认为可以被这个社会、被父母接受的自我。这个“假我”帮助我保护自己,不用担心因为暴露缺点,因为脆弱的感受或是不够好而被指责、伤害,我就能继续生存。

童年的影响

害怕暴露自己,带着“真正的我不够好”的恐惧的人,几乎都经验过严格、被挑剔的童年生活。

当我们时常被挑剔,被指责有地方做得不够好,甚至是性格特质、长相外貌或能力上,曾经被贴上标签,被父母、师长或重要照顾者认为是不好的、有缺陷的,这种不安会让我们拼命想要努力,成为另一个让他人满意的自己,而将那个“被嫌弃的自己”丢下,以避免被遗弃的恐惧。

或者,我们在童年经验过,当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,遭受父母或重要他人的否定与嘲笑,于是发现:“如果我把真实的感受与想法说出来,不但没有人在意,不会得到温柔接纳的对待,反而会因此被伤害、被操控。”

也就是说,我们曾经有“深深让别人失望”,或是“害怕自己让别人失望”的经验与感受。而那感受,让我们觉得羞耻又难受。

因此,我们努力隐藏真实的自己,用另外一个看似强壮、无感,不会有情绪波动的自己来面对世界。这个自己,别人可以接受,而也可以保护我们,再也不用面对那样痛苦的嘲弄与伤害了。

▲不管角色演得再好,我们都知道,那不是真正的我。(图/CFP)

但,或许你也发现其中的盲点:

一旦我们想尽办法隐藏那个不够好的自己,去发展一个别人能够肯定、接受的自己时——我们就主动丢下了那个小小的自己,而扮演“被别人接受的自己”。不管角色演得再好,我们都知道,那不是真正的我。

于是,这个角色演得越好,我们越被人接受;但讽刺的是,内在那种“真正的我是不会被接受、会被遗弃”的感觉,却因而更深了。

原本我们想摆脱不够好,就是因为想要逃离被遗弃的恐惧,但当我们好努力地做到“别人期待中的我”的这个模板时——真实的、小小的我,就在我们因为他/她不够好,而放下他/她的那一刻,蹲在角落中,不停哭泣着。

他/她从来没有离开。

而我们,不管做得再好,符合他人的期待或有成就,都只是不安,都不相信自己会真的被爱、不被抛弃。因为,那个对我们很重要的珍贵事物,就在多年前,被我们为了生存,关到了不能被看见的内心深处。而他/她的时间,就停在我们受伤的那一刻,从来没有前进。让人心疼。

“不够好的恐惧”可能的因应生存策略

因为“不够好的恐惧”而出现因应的生存策略会有很多可能性,在此讨论最常见,也最常被忽略的两种情况:“避免被拒绝”,以及“完美主义/拖延”。

避免被拒绝

对于有着“不够好的恐惧”的人来说,“被拒绝”会引发灾难性的感受与思考。那种因为“被拒绝”而引发的感受,之所以会如海啸般的灾难,是因为它可能引发极大的“羞耻感”。

什么是羞耻感?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?为什么这么影响我们?你可以想像一个画面:

你蹲在中间,你重视与在乎的人围着你,他们指着你嘲笑、讽刺,说你不够好⋯⋯你感觉自己是无力的,无力反驳、对抗这些嘲弄与否定。你觉得自己很丢脸,甚至没有存在的价值。

那种羞耻的感觉,不仅会让我们难受、痛苦、忧郁,也会让我们愤怒,我们可能会觉得“自己不够好”才会被嘲笑,但也可能会愤恨那些嘲笑我们的人,为什么可以这样伤害、不接纳我们。

而这样的情绪无力、脆弱、羞耻与愤怒的情绪,最容易在“被拒绝”时引发。因为小时候,我们之所以有机会经验到那些“自己不够好”的恐惧时,多半和父母等大人拒绝我们有关。当他们拒绝回应、拒绝温柔对待、拒绝支持、拒绝接纳⋯⋯这些拒绝,都成为我们不被爱、不被重视的证据。

没有人跟我们解释,所以我们无法分辨,这些拒绝,不一定都跟我有关。带着这样的感觉长大的我们,面对拒绝时,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不安。

有些人会为了避免被拒绝,而尽可能让自己不用求助、不用依靠别人,因为我们总相信“别人一定会因为我不好、不重要而拒绝我”,而若因此被拒绝,那种过往熟悉的“羞耻感”一涌上,就会引发非常大的恐惧与焦虑。

有些人则会是走相反路线,他们仍然会求助、会要求,但是当别人拒绝时,会引发他们内心极大的愤怒,他们会开始攻击别人,甚至说出情绪勒索或否定对方的语言。但归根究底,这些愤怒,仍然是跟内心的受伤与羞耻感有关:

“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、不够重要,你才会拒绝我?你怎么可以觉得我不重要?”

类似的痛,不同的反应,这就是不同样貌的生存策略。

完美主义与拖延

许多书籍谈到完美主义与拖延症的双面性与相关性。过于严格、不合宜的自我要求,会逼迫自己总需要全力以赴、过度准备地面对每一次的考验与表现。太过高的标准、想像他人可能会如何期待自己,就会造成严重的完美主义,或是拖延症。

因为当工作项目本身太过困难时,我们因为害怕面对自己内心的“不足”而暂时逃避、不面对,是非常正常的情况。

只是,当我们总是为了要逃避,担心面对不够好的自己时,担心自己的缺点暴露时,担心会被别人批评指责时,我们可能会“过度努力”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个挑战,最后造成身心与关系的不平衡而不自知。

★本文摘自宝瓶文化出版《亲密恐惧:为什么我们无法好好爱人,好好被爱?》,作者周慕姿,谘商心理师,曾出版《情绪勒索》狂销超过15万册。《亲密恐惧》爬梳人生的坎如何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,成为关系中的另一个坎。期盼读者们能借由本书,开启亲密关系里不同于以往的崭新选择,而不是一再重蹈覆辙、一再悔恨心伤,让我们都能在亲密关系里拥有爱与归属,也能好好爱人,好好被爱。

   免责声明    本站部分内容《图·文》来源于国际互联网,仅供参考,不代表本站立场!

若有侵权或其他,请联系我们微信号:863274087,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