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尚产业警讯!专家曝“性价比”市场巨变 盘点撤台品牌与关键趋势

▼
▲班尼顿与SISLEY宣布,全面撤出亚太市场。时尚产业警讯!专家曝市场巨变 盘点撤台品牌与关键趋势 。(图/翻摄IG@benetton)
▼正文:
义大利知名时尚品牌United Colors of Benetton(班尼顿)与SISLEY宣布,将全面撤出中国台湾及亚太市场,此举在业界掀起热议。这两个品牌曾在中国台湾拥有超过50家直营门市,然而,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及消费习惯转变,最终选择退出。
近年来,全球时尚产业经历了从2016年快时尚当道,再到消费者重视品质转向精品时尚的高速增长期,然而,2024年起市场趋于冷静。根据各大时尚品牌的财报,亚洲市场销售额在2024年下降了约18%至20%,此现象与消费者信心低迷、出境消费外流等因素息息相关。即便是金字塔顶端的奢侈品牌香奈儿,也因业绩压力传出裁员计划,足见市场挑战之严峻。综合业界分析,时尚产业衰退主要有以下原因:
1. 经济环境不佳,消费降级
全球经济衰退、通货膨胀以及消费者信心低迷,使非必需品市场受到重创。时尚产品属于可选择性消费,当经济环境不稳定时,消费者倾向削减此类支出,转向更具性价比的产品。
2. 消费者行为转变,快时尚光环褪去
性价比导向: 消费者越来越注重耐用性与价格合理性,减少对潮流单品与品牌溢价的追求。
环保意识崛起: 快时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引发关注,永续时尚与环保材质服饰逐渐成为主流。
二手市场兴起: 二手交易平台的兴盛,使得消费者能够用更低的成本购买高品质时尚单品,减少对全新商品的需求。
3. 供应链问题推高成本,影响定价竞争力
全球供应链不稳定、原材料价格上涨与物流成本增加,使得品牌经营成本飙升。这导致品牌必须提高售价,进一步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。
4. 疫情影响消费者购物模式
虽然疫情高峰已过,但后遗症仍持续影响时尚产业。过去数年,实体门市因封锁措施遭受重创,虽然电商有所增长,但仍不足以完全填补实体店面的销售缺口。
5. 数位转型挑战与品牌创新力不足
随着线上销售与社群媒体行销成为主流,品牌若无法有效运用数位工具、适应新的消费模式,将面临市场淘汰。部分传统品牌在创新设计上未能紧贴潮流,也影响了市场竞争力。
快时尚品牌的风光时代已成过去。美国品牌Forever 21(F21)早在2019年退出中国台湾,主因是连年亏损与租约到期;韩国品牌SPAO也因竞争激烈而结束营运;MIXO等品牌同样面临困境。而曾经全球称霸的ZARA,如今也难以重现当年荣景。
消费者从追求便宜的快时尚的购物模式逐渐回归理性,对高品质、设计感与耐用度的需求提升,奢侈品牌加上明星设计师的加持,成功吸引中产阶级转向购买精致且更不容易撞的产品。不过这颇热潮也没有维持太久,设计创新力不足、审美疲劳也让这些高端品牌业绩下滑,各大品牌不断更换明星设计师,透露出市场重新洗牌的迹象。
更有“性价比”的轻奢与设计师品牌因此崛起,如Michael Kors(MK)、ISSEY MIYAKE 的 BAO BAO 等品牌,凭藉其独特设计与高辨识度与相较精品更为亲民的价格,成功吸引新世代消费者。
而数位化与人工智慧(AI)也正推动时尚行业创新与转型,为品牌提供新的机遇。电商成为主要销售管道,线下门市则转型为品牌形象展示与体验空间。此外,AI应用于趋势分析、供应链管理及个性化推荐,将进一步改变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。
行销专家唐源骏分析,“随着跨国平台如酷澎、淘宝等崛起,消费者能以更低的价格购得时尚商品,直接冲击在地快时尚品牌的经营。此外,受到经济波动影响,过去追求快时尚的中产阶级也开始‘消费降级’,转向价格更亲民的网拍。这样消费的趋势,进一步压缩了快时尚在实体通路的发展空间。”唐源骏认为,OMO(Online-Merge-Offline,虚实融合)将成为时尚产业不可或缺的经营模式,“未来其实在OMO也就是虚拟跟实体这个连结里面,尤其在客户体验跟相关的这个资料的再行销,都会是未来不可或缺的一个趋势。”
▼

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《图·文》来源于国际互联网,仅供参考,不代表本站立场!
本站尊重知识产权,版权归原创所有,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,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,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、版权问题时,烦请与我们联系,微信号:863274087,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。